强化科研成果运用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总社直属科教事业单位科技助农工作综述

2024.12.09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新立项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406个,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101个,归属科研经费总额2.93亿元;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7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授权专利299个;新获批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45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平台12个……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科教事业单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一项项成果代表着总社科技助农成效的增加与助农方式的迭代。

在一线的农民直观感受着科研成果释放的经济价值。

随着山东日照莒县陆续进入秋笋采收季节,在芦笋大棚里采收上来的绿芦笋,一部分作为鲜菜送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超市销售,还有一部分会送至加工厂,加工成速冻芦笋等产品,销售到国内外。而在收购点和加工厂的加工车间,会产生大量被剥落的芦笋老茎等废弃物。山东恒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发家对此苦恼不已:“出口标准比较严格,要加工到8厘米至18厘米,一般一斤芦笋有三分之一要浪费。”

莒县作为全国大型绿芦笋加工出口基地,绿芦笋出口量占全国70%以上,一年产生4000吨芦笋“尾菜”。芦笋“尾菜”的大量产生和浪费不仅困扰着加工企业,也是当地政府亟须解决的难题。

2022年到2024年连续三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在山东多地开展“果蔬采后加工”试验示范,科研团队和加工企业开始了尝试合作。该所研究员宋烨表示,蔬菜加工后的下脚料,处理得当才能变废为宝。芦笋“尾菜”在处理时存在含水量高、粗纤维含量高、易腐烂、难贮运、难打浆等问题。

如何让有着丰富营养和经济价值的绿芦笋,实现全价值利用呢?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研究出变废为宝的关键技术。第一是快速脱水变原料;第二是蒸汽爆破增活性,把活性成分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下脚料变身为高活性的功能性原料。同时,他们还帮助当地企业研发出芦笋粉、芦笋面条、芦笋汁、芦笋茶等一系列利用芦笋“尾菜”开发出来的产品,帮助当地实现蔬菜资源的全值化利用。作为国家长期致力于果蔬采后、产后和综合利用的重点科研机构,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目前正在牵头组织制定《果蔬全产业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导则》国家标准,面向行业广泛推广果蔬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

强化技术攻关 科研创新有突破

近年来,总社直属科教事业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总社党组、理事会的部署安排,围绕“三农”领域实际需求和总社中心工作,推进内部改革发展,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强化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工作取得工作成效。

总社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支持直属科研所新立项10个基建项目,基建项目投资额2.67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04亿元,新增建筑面积5.846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科研所的硬件条件,改革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总社专门设立“十四五”时期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经费,拨付直属科研所用于购置部分急需的科研仪器设备,改善基础研究条件。各科研所立足供销合作社优势行业,进一步明确科研发展方向,围绕农林特产资源、果蔬、茶叶、棉花、食用菌、生漆等农产品流通、检测、加工环节,以及农业信息化、村镇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研工作取得较大突破,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在特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48项,发表论文460余篇,获授权专利41件,“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辣椒天然产物高值化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济南果品研究所获批国家果蔬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9个国家级科技平台,“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签定成果转化服务合同277项。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围绕茶叶领域重点关键问题,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近80项,横向科研项目近150项,科研总经费9700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49件。总社技能鉴定中心(科技推广中心)加强科技成果库和专家资源库建设,入库科技成果200余项,录入国家科技成果网农业类评价项目50项;开展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评价成果近60项。

瞄准科技需求 科技服务有成效

各单位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科技示范县、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开展科技对接、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在农技服务、农村流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所持续开展科技援疆工作,针对薰衣草、罗布麻、甘草等特色植物资源,开展产业提质增效和科技创新,建立罗布麻和薰衣草的全产业链加工技术体系,助力其发展成为当地重要支撑产业。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组织科研人员走进果蔬主产区,在山东烟台、陕西延安等地成立多个科研分中心,探索出了“政府购买服务+成果落地转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服务新路。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与全国10余个重要产茶县(区)和100多家地方龙头企业建立紧密服务合作关系,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60余项,服务茶叶合作社、茶企和茶农,有关工作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总社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累计合作建设示范生产线50余条,年加工皮棉超25万吨,辐射周边200多万亩棉田,服务植棉农户2万户。开发棉花收购APP,为棉农提供棉花价格、检验、交售、补贴等信息服务。总社北京商业机械研究所以浙江省新型庄稼医院试点项目为重点,配合浙江农资集团完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新型庄稼医院服务体系建设,服务黄桃、胡柚、草莓、茶叶等经济作物。总社干部管理学院集中优势力量,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主业上下功夫,打磨培训课程。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培训思路,在扩大培训覆盖范围、优化经济与社会效益上取得明显成效,培训规模保持上升态势,质量保持较高水平,累计培训6万余人次,探索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和供销合作社干部特点的数字化培训新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脱贫地区有亮点

各单位加强与总社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的潜山、寻乌、安远等地以及其他脱贫地区的科技合作,围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成果研发转化、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等技术服务。济南所联合“832平台”建立科技帮扶长效机制,共同举办百项农产品采后科技扶贫成果发布会暨扶贫832科技赋能行动启动仪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北京所为潜山建立“透明云”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平台等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对当地农技人员培训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针对安远独特硒资源优势,在安远建立富硒农产品标准化与质量评价技术研究中心,为安远“两富一有”(富硒、富锌、有机)产品认证提供技术支撑。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发挥在食用菌领域的技术引领作用,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建立昆明所章贡分院。每年派出一批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区三州”地区,累计培训农技人员10万余人次。总社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在湖北竹溪县、贵州德江县、陕西平利县等地开展科技帮扶,推动建立生漆科技示范县,推广漆树优良品种繁育,为生漆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一站式”服务。总社技能鉴定中心(科技推广中心)组织下设培训评价机构,累计开展农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人数55万余人次,通过职业技能评价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专业技术44万余人,涉及职业(工种)65个。

微信公众号

院所概况 平台建设 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 学术期刊 党建园地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202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