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社》专题报道我所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
正值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供销合作社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主动服务大局,在服务城乡群众、繁荣农村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供销合作社坚持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聚焦农业热点难点问题,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12月17日,《中华合作时报社》刊发了我所以质量、标准、科技助力中国茶产业腾飞的文章,报道了我所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在茶资源“全价利用”和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上取得的进展,为茶产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现全文转载如下:
聚焦热点难点 突破行业技术瓶颈
——以质量、标准、科技助力中国茶产业腾飞
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被重塑的茶叶生产环节、被重新定义的饮茶方式……这些科技与创新已然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走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创新、茶叶质量检验检测、茶叶标准化、技能培训等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深度覆盖茶行业全产业链。研究所几代科研人员始终坚定服务“三农”的初心,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持续开展“三能力一平台”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和产业示范能力,打造行业权威质量安全评估平台,构建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质量检验、标准化、技术培训、产业示范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以12个科技示范县和4个标准化示范县为中心辐射全国主要茶叶产销地区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为茶行业瓶颈难题突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供销系统服务“三农”的影响力。
茶资源“全价利用” 引领茶生活新风尚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2023年我国茶园面积超过5000万亩,茶叶产量355万吨。随着我国茶园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茶叶产销矛盾日益凸显。多年来,茶深加工产品异军突起,我国茶产品结构正从数量扩张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
从分子互作、物性变化、功效机制等基础研究,到品质优化、功能强化等产品创新开发,系统研究茶跨界应用技术,充分发挥茶的天然功能助剂、风味调节剂、营养强化剂的作用,研究所科研团队围绕原料茶品质提升,专用茶定向加工,深加工高质化、功能化、差异化提制技术,食品、饮料、日化、特医等含茶衍生产品开发等,开展茶资源增值利用相关应用技术突破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将“饮茶”向“吃茶”、“用茶”延伸。
研究所联合泸州老窖研发新式茶酒——茗酿,打开了跨界开发新局面。茗酿即“萃茗入酿”之义,就是萃取茶中精华,融入酒中。据了解,中国以茶制酒经历了浸提法、发酵法、配制法、现代生物技术—蒸馏法几个阶段,只有现代生物技术—蒸馏法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茶酒功能与风味的跨界融合。“超重力旋转锥蒸馏系统(CFDS)”就是茗酿运用的“黑科技”之一。“茗酿依托众多“黑科技”,采用茶、粮分步定向发酵、风味诱导工艺,进而通过CFDS进行茶风味物质靶向制备,辅以功能因子强化配方。相关技术经省部级成果评价,达国际领先水平,并获202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茗酿茶酒口感柔和,香气扑鼻,兼具健康特性,成为了杭州G20峰会期间为各国元首特供的指定宴会用酒,得到一致好评。
茶叶质量安全为行业保驾护航
多年来,研究所持续发挥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平台优势,研究制定茶叶理化指标测定系列方法标准、茶叶感官质量评价方法体系、《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开展茶叶检测实验室能力比对等,承担了20多次茶叶产品质量的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参与茶叶稀土和咖啡因风险暴露评估,开展产茶县区域茶叶质量安全跟踪研究等,规范了茶及茶制品的生产许可制度,显著提升了我国茶产品质量水平,为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放心喝茶保驾护航。
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可以喝、放心喝,到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从国内茶产品百花齐放到畅销国际市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扬帆出海'都需要标准先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所长杨秀芳表示。作为项目召集人制定的ISO 18449-2021《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2021年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专家牵头制定并发布的第一个茶叶国际ISO标准。
研究所作为ISO/TC34/SC8国际标准化组织茶叶分技术委员会在中国的技术归口单位,一直代表国家参与茶叶国际标准的投票、全球实验室环试、组团参加和承办ISO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等。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研究所积极组织我国专家深度参与ISO/TC34/SC8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逐步掌握国际标准化工作规则,不断壮大茶叶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持续提升研究人员从事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由“参与者”逐步转变为“主导者”。
随着《茶叶分类》《乌龙茶—定义和基本要求》《茶多酚提取物:定义与基本要求》多项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茶叶标准相继发布,将加快形成茶叶新质生产力,推动茶叶产品消费提质扩容,更好地将我国茶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引领中国茶产业大步“走出去”。